昨天,國家發改委召開新聞發佈會,通報了我國啟動“十三五”規劃編製的相關情況,並公佈了25個前期研究重大課題。發改委發展規劃司司長徐林表示,希望通過“十三五”的努力,使我國人均GDP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接近或進入高收入國家的行列。(4月24日《京華時報》)
  這樣的一則消息,想必會讓每個中國人為之欣喜,畢竟,接近或進入高收入國家,意味著國家的繁榮富強,以及國人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。但是,仔細剖析,此處所謂的“高收入”卻令人揪心。一方面,定義“高收入”指的是人均GDP,與國人錢包中的實際感受並不等同。另一方面,一旦“被平均”,就意味著差距存在,國人之間收入層面的鴻溝依然難以填平。
  從根本上而言,為“高收入”找到合適的標準,並不是一紙數據就能決定的,關鍵還是要看看國人手中是不是錢多了,生活是不是提高了。如果,只是在宏觀上呈現“高收入”,微觀上卻依然貧富不均,這種“高收入”又有什麼意義呢?如同,網友所調侃的,某人收入100萬,自己收入0萬,那麼在平均後,自己的收入就達到了50萬。可以說,吐槽聲音背後,正是對當前收入差距較大的不滿,理應得到高度重視。
  目前來說,我國國民的總體收入狀況,並沒有呈現出橄欖形結構,而是一種倒金字塔形的不健康形態。也就是說,中低收入者較多,高收入者較少,但是中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所擁有的財富,卻呈現出了極大的不平衡性。如此,必然會加劇社會財富和資源的不均,甚至衍生更多的社會矛盾。長此以往,對於社會的健康發展以及社會秩序的有序維持,都會產生負面作用。因此,如何破解這一難題,讓所謂的“被平均高收入”真正成為名副其實的“人人高收入”,就顯得尤為迫切和必須。
  根據規劃,“十三五”期間,我國接近或進入高收入國家,為國人幹事創業提供了積極的動力,也指明瞭前進的方向。但是,同時也為國人提了個醒,如何在全民收入分配上構建起橄欖形結構,讓基尼繫數保持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內,也是值得我們深思的重要命題。
  文/劉建國  (原標題:定義“高收入”不能依賴紙面數據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r16friqt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